南山路夕影亭是拍摄雷峰夕照最佳位置。
雷峰塔位于西湖南麓,初名夕照山,是南屏山的支脉,山高48米。五代吴越时期,在雷峰偏东的平冈上,建起了黄妃塔,后又称为
雷峰塔。每到黄昏,夕阳笼罩,塔影横斜,傲立余晖,满湖金波,“雷峰夕照”就此得名。
关于
雷峰塔的建造历史要追溯到公元十世纪的五代十国。当时杭州属吴越国管辖,吴越国虽然是个小国,只统治着江南14个州郡,然而在那战乱频繁的时期,这个小国却是相对安定富庶的地方,这主要得益于吴越国的创立者钱鏐制定的“保境安民”国策,因此到了他孙辈钱弘俶主政时,国力已比较强盛,佛事活动也非常兴旺。
公元975年,吴越国国王钱弘俶的宠妃黄氏生了一个儿子,为庆贺这一喜事,钱弘椒就命人在当时的雷峰上建起了宝塔,977年落成后初名“黄妃塔”。因宝塔建在杭城西关外,用砖垒砌,又称“西关砖塔”。此后又因建在雷峰上,得名“
雷峰塔”。
初建时的
雷峰塔,从南宋李篙所画的《西湖图》分析,其外观呈八角形,结构为五层砖身木檐楼阁式。塔内八面砌以《华严经》石刻,塔下供有金铜罗汉16尊。塔上重檐飞栋,窗户洞达,人们登临其中眺望湖景,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九大胜景历历在目,一派大好风光,成为宋塔造型的一个精品。所以一千多年来,骚人墨客对
雷峰塔的景色赞叹不绝。具有代表性的是元朝诗人尹廷高的:“烟光山色淡冥蒙,千尺浮屠兀倚空。湖上画船归欲尽,孤峰犹带夕阳红。”
充满传奇色彩的
雷峰塔,多次遭到天灾人祸,先后经历了初建、复建、烧毁、倒塌、重建等多个阶段。初步规划时,宝塔拟建十三层,“因财力不充,故建七级,复以风水家言,止存五级”。北宋宣和二年(1120),因为战乱而遭严重毁坏。南宋时因遭雷击,塔顶受损,修复时仍为五层。到了元朝时,它依然保持着“千尺浮屠兀倚空”的雄伟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