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法遗址和西洋楼遗址这两个遗址是同一个地方。大水法遗址全盛时占地5200多亩,周长十多公里。新中国成立后,将圆明园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经过多年整修,遗址公署已初具规模,大部分山形水系得以恢复。
大水法遗址和西洋楼遗址位于北京圆明园内。北京第一处公众考古场所,2015年开始面向社会开放。因该遗址群建筑物采用欧式园林建筑风格,因此成为“西洋楼遗址”。
西洋楼全部景观占地仅80亩,大约占圆明园总面积的1.5%,它地处东北角,位置不甚重要,由西向东依次包括了谐奇趣、黄花阵、养雀笼、五竹亭、方外观、海晏堂、蓄水楼、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方河、线法画等景观,大众熟知的残石柱只是远瀛观和大水法的一景,由于西洋建筑独特的残缺美,遂成为圆明园的标志。
西洋楼遗址是第一次向公众开放的考古场所,本市在积累并总结一定经验的前提下,还将对更多有条件的发掘现场逐步尝试对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