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八大碗可以去洱海东岸一带,在洱海东岸,八大碗是以一个团队出现的白族美食代表。整个海东、挖色、双廊一带,都是民风淳朴,风情浓郁,这一点,最体现在办喜事的风俗中。白族“八大碗”荤素搭配和理,营养丰富。
“八大碗”是白族传统饮食文化的集中表现。按照传统,摆放“八大碗”的宴桌必是八仙桌(正方形的大理石雕花桌),一般8个人为一桌,菜肴上8个,俗称“八大碗”。席面用料简单,但形式和礼仪隆重,所用器皿一般是本地产的土碗、红竹筷子等,很少用高档瓷器,但并不显得粗糙和简陋。所用餐桌很考究,一般选用剑川土漆雕花八仙桌,餐桌一般摆在婚礼彩棚下,加上菜肴色泽塔配美观,显得古色古香。在宴席中,首先由客人中有声望的老人入席,俗称“开席”。此时,唢呐鼓乐吹奏,主人迎客,气氛热闹,表现了白族尊重老人的传统美德。席间,客人可分菜和带菜回家。“八大碗”中的主菜(荤菜),一般都有定数,每人可吃到两块(片)肉,碗中垫底的素菜可加添多次。因此,客人都备有菜叶子和竹签将分到的肉包起来或串起来带回家给老人或小孩吃,寓意为带回喜气和福气。
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创建了灿烂的艺术文化。
白族的起源具有多元的特点,最早的白族先民由洱海周边的土著昆明人、河蛮人与青藏高原南下的氐人、羌人融合形成,之后又融入了部分叟人、巂人、爨人、僰人、哀牢人、滇人、汉人等多种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征战、拓土、商贸、屯垦、驻边等历史原因,白族才逐步形成当今白族之雏形。从明朝到1956年白族民族身份得到确立的几百年内,是白族大量汉化的过程。现代白族除了大理州外,从丘北的马者龙、昆明的西山、元江因远、楚雄南华、保山的旧寨、丽江相互之间呈不连续分布的事实也反映了这一点。历史学家马耀的观点是白族是异源同流,即白族是由一个藏缅文化主心骨的族群同化了大量不同来源的人形成的民族。华夏文明、古印度文明两大文明陆续传播到洱海地区。白族先民不断学习借鉴,由此具有梵、汉特色的白族文化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