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的最早记载见于中国上古时的百科全书《山海经》中的《海内南经·卷十》:“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汉代许慎所作的汉字专著《说文解字》云:“闽,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这里的蛇种就是蛇族,即信仰蛇神的氏族。闽字造字是从虫,门声。“虫”字通“蛇”解,即家门供奉蛇的氏族,闽越人图腾为蛇。定义闽人是崇蛇的族群;可以作为佐证的是“闽”字的写法,而古人称蛇为长虫,可解释为“闽为山地,多出蛇虫之类,故门下增虫字,以示其特性”。
福建人却与蛇有着不解之缘。千百年来,蛇深刻影响着闽人的宗教信仰、民俗风情和精神文化,形成独特的崇蛇文化习俗。
福建自古称“闽”,“闽”的意义就是门内供着一条蛇。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并不把它归为“门”部,却归之“虫”部,释义是“闽,东南越,蛇种”。古代百越的越族一个主要分支——闽越族生活在闽江流域和东南丘陵和沿海多蛇地区,以蛇为本氏族的象征,或以蛇为图腾,认为蛇是本氏族的祖先加以顶礼膜拜,因此闽越族在很长一段时间保留着崇蛇风俗,“披发文身,以像鳞虫”,有断发文身习惯,把蛇形刻画于身上,以祈求避免遭受凶猛动物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