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放水节活动最大的看点就是使两千多年前的放水盛况得以重现。放水节严格按照了古代祭祀议程,原版再现古代放水节祭祀盛况:一以牛、羊、猪三牲祭祀社稷的“太牢”之礼以祭祀江神,二响应川蜀百姓对大禹“岷山导江”和杜宇宰相鳖灵“决玉垒山以除水害”等治水的传说以祭治水英雄大禹,三祭纵目蜀人祖先蚕丛。
清明放水节是四川省都江堰地区的传统节日。每年清明时节,都江堰市便迎来了从公元978年开始的一年一度的清明放水节大型旅游活动,以纪念率众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成都平原的李冰父子。古时,每到冬季,人们便用杩槎筑成临时围堰,使岷江水或入内江,或入外江,然后淘修河床,加固河堤,这就是岁修。到了清明时节,举行既隆重又热烈的仪式,祭祀李冰父子,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然后拆除杩槎,滚滚岷江水直入内江,灌溉成都平原千里阔野。表达了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都江堰市文化馆获得“都江堰放水节”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放水节初始于“祀水”。那是因为都江堰修筑以前,沿江两岸水患无常,人们饱受水患之苦,为了祈求“水神”的保护,常常沿江“祀水”。都江堰修筑成功后,成都平原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谨,后人为了纪念伟大的李冰父子,人们将以前“祀水”改为了“祀李冰”。当地群众也自发地组织到二王庙祭祀李冰父子,举办二王庙庙会,又称清明会。
每到冬天枯水季节,人们在渠首用特有的“杩槎截流法”筑成临时围堰,维修内江时,拦水入外江,维修外江时,拦水入内江。清明节内江灌溉区需水春灌,便在渠首举行隆重仪式,撤除拦河杩槎,放水入灌渠。这个仪式就叫“开水”。唐朝清明节在岷江岸边举行的“春秋设牛戏”,就是最早的“放水节”。公元978年,北宋政府正式将清明节这一天定为放水节。
清明放水节再现了成都平原农耕文化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先贤、崇德报恩的优秀品质,具有弘扬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如今,都江堰终年均可放水。但清明节放水的旧制仍是川西人民值得纪念的节日。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传统和富有巴蜀特色的旅游观光项目,放水节砍杩槎活动仍每年如期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