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普陀特点:印象普陀是一部完美结合普陀的地域特性,将场景、声光与表演融为一体的独特山水实景演出力作。然而该演出首先打动观众的不是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而是“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世界就是美丽的”的主题。
普陀山又称补陀洛迦,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在浙江舟山市普陀区。相传为观音菩萨应化的道场,佛教认为观音菩萨是慈悲和智慧的象征。1982年,普陀山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2004年,普陀山被评为ISO14000国家示范区。 2007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经原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普陀山地质属古华夏褶皱带浙东沿海地带,形成于1亿5千万年前侏罗—白垩纪,燕山运动晚期的侵入花岗构成岩石基础。其地貌因受第三纪新构造运动地壳间歇上升及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海蚀作用影响,可分为山地、海蚀海积阶地、海积地、海蚀地区类。
普陀山属中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冬暖夏凉,四季分明;风大雾多,雨量充沛,据气象站二十年气象资料分析,年平均气温16.1℃,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5.4℃,最热月(8月)气温27℃;日极端最高气温38.2℃,日极端最低气温-6.5℃;全年降水量1186.9毫米,降水天数平均149.1日;其中春夏季雨量较多,秋季雨量较少,相对湿度72%—91%(平均80%),年日照时数平均2133.7小时,季风明显,秋季多偏北风,春夏多偏南风,7、8、9三个月时有台风,年平均风速4.2—5.7米/秒,最大平均风速31米/秒。无霜期254天,结冰日数平均18.3天。
普陀山全山土地总面积19735亩,其中土壤面积19209亩,占97.3%;寺院、居民住房基地430亩,水面24亩,公路73亩,分别占总面积的2. 2%、0. 12%和0. 38%。按浙江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类,全山土壤归属为红壤、潮土、盐士、水稻土4个土类;红壤、黄红壤、浸蚀型红壤、潮土。滨海盐土、渗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盐渍型水稻土8个亚类。